随着全球变暖现象的加剧,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加入到了节能减碳的队伍当中。全球变暖现象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夏天的时候十分炎热,甚至出现了极端高温,而冬天则没有几十年前那么寒冷。然而地球的气温并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,而是有规律地波动的。 在几百年前,世界的气温就比现在要低许多。根据中国的历史记载,从元朝到清朝这几百年间,最起码中国的气温要比现在低许多,以明朝最为典型。那么处于“小冰河”时期的明朝,冬天气温究竟有多低呢? 一、气温极低,雨雪逐年南移。 也许现在的年轻一代人对寒冷的感受并不明显。但如果家里有老人的话,根据老人们的回忆,他们童年时期的气温要比现在低许多,冬天在北方如果不穿加厚的棉衣棉裤根本无法过冬。 与北方寒冷天气对应的是,现在气候温暖宜人的南方地区,在几十年前,甚至可以经常看到结冰的现象,而且南方结冰并不是人们能够经常联想到的结薄冰,而是有一定厚度的冰雪结构。 但与几百年前的极寒气温相比,几十年前的寒冷则小巫见大巫。举个比较直观的例子,就是被誉为“四大火炉”之一的南京。现在的南京夏天十分炎热,而冬天不怎么寒冷,偶尔会有一点雨雪,河水和江水不会出现结冰的现象。 但是在明朝时期,根据《明史·五行志》的记载,南京的冬天则十分寒冷,正常情况下冬天不仅会下大雪,南京城的河水还会结冰,最寒冷的时候河水结冰很多天都不会融化。 另一个直观的例子则是现在的安徽。现在的安徽省处于中国的中部地区,冬天的气温也不会十分寒冷。然而根据《阅世编》的记载,明朝时期的安徽地区冬天下暴雪会让地面积雪一米多深,这种情况在现在可能只会出现在中国东北、西北的极寒地区。 那么现在看上去气候温暖怡人的南方地区,在明朝时期的气候条件是怎样的呢?根据《广东通志》记载,公元年,当时隶属于广东省的海南岛北部出现了大面积的暴雪。海南岛接近赤道,千里冰封的景象在现在的人看来是十分难以想象的。 二、旱灾导致旱灾,农作物收成受损。 降雪和极寒天气一般都会伴随着干旱的次生灾害,这也是中国北方干燥少雨、南方湿润温暖的原因之一。明朝出现的极寒天气也毫无例外地伴随着许多干旱情况。 对于中国古代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活动的社会形态而言,干旱的打击无疑是十分巨大的。频繁发生的干旱和其他自然灾害,让农民勤劳一整年种植的农作物大量减产。 而粮食和其他作物的大量减产,必然会导致饥饿、贫穷等后果。于是从元朝开始,凡是农作物大量减产的年份,农民起义爆发的频率也远高于正常年份,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动荡。 三、棉花价格暴涨,被冻死者众多。 明朝时期的中国已经普及了棉花的种植。然而由于极寒天气的出现,棉花也不可避免地减产,无法供应大部分人的制作冬衣御寒的需求。因此棉花价格很快暴涨,成了当时的稀缺产品,仅王公贵族有能力消费。 北方的普通民众为了御寒,只能通过燃烧作物、多穿衣服来保暖。而对御寒没有太多经验的南方民众则比较惨。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地区在北方,因为北方的土地广袤且肥沃,能够种植大量的粮食和其他作物。 而南方地区少有平原,地势崎岖,耕地稀缺,不仅无法在南方地区普及棉花的种植,甚至连基本的粮食作物也无法大面积种植。因此每到严寒的冬季,南方地区更容易冻死人。 总结:在明朝之前,中国人为了御寒,贵族阶层的人大多穿裘皮保暖,普通的百姓则以麻、葛等织物和纸作为御寒的工具,通过燃烧作物秸秆、煤炭等保持室内的温度。从明朝开始棉花逐渐成为了百姓织物原料,给广大民众带来了福音。 然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毕竟有着十分严重的剥削,还是有一部分社会底层民众无法消费得起棉花来御寒,因此这就导致因寒冷而冻死成了无法避免的现象。如果出现极端寒冷的天气,农作物大量减产,甚至会导致人口锐减。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极寒天气有多冷。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yy/pgyy/5850.html |